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推动下,中国冰雪运动取得跨越式发展。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9金4银2铜,首次进入冬奥会金牌榜前三名,实现大幅度跨越。中国冰雪界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在北京冬奥会交上参赛规模历届最大、成绩最优的答卷,一定程度改变了“冰强雪弱”的历史格局,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齐头并进,多点开花。在今年4月8日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申冬奥成功助冰雪运动飞速发展
北京冬奥精神不仅体现在北京冬奥会上,也贯穿在北京冬奥会筹备和备战始终。
中国在1979年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一年后,中国冬奥代表团一行36人走出国门,第一次登上冬奥会舞台,翻开了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与腾飞的篇章。叶乔波在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第十六届冬季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获得了冬奥历史上第一枚奖牌。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中顽强拼搏,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实现了几代冰雪人的金牌梦。
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支持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重大决策。从那时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整个申办、筹办、举办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高瞻远瞩,掌舵领航。
自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中国冰雪以“全项目参赛”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为目标,全方位布局,全面发展。中国冰雪健儿及背后团队攻坚克难,爬冰卧雪,冰雪项目在中国迎来全面发展。北京获得冬奥会举办权时,中国的冰雪项目在冬奥会上所有小项中有三分之一的项目从来没有开展过。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派出82名运动员,参加了5个大项、12个分项、53个小项的比赛,参赛项目约占项目总数的一半,获得1金6银2铜。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作为东道主,实现了“全项目参赛”这一历史性突破,并提前拿下“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块“金牌”。
跨界跨项选材助全项目参赛
自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我国就提出冬奥会项目要实现“全项目参赛”的目标。在我国,竞技体育有着“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特点。为了实现“全项目参赛”,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实施《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实施纲要》,明确“2018扩面、2019固点、2020精兵、2021冲刺”的备战方略,确定“飘、升、奏”的参赛目标,大力推进跨界跨项选材工作,恶补冰雪项目人才不足的短板,实现了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全项目开展”“全项目训练”“全项目参赛”三步走目标。在跨界跨项选材工作理念基础上,“扩面、固点、精兵、冲刺”的四步走战略让薄弱项目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在筹备和备战冬奥会过程中,冰雪运动不断“南展西扩东进”,实现了冰雪项目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冰雪运动版图的大幅拓展。据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主任倪会忠介绍,参加北京冬奥会的183名运动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的运动员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而来,雪上项目更是有近一半为跨界跨项选材运动员,彻底改变了冰雪项目仅仅依靠个别省份输送运动员的局面。
今年2月11日晚,在延庆赛区“雪游龙”,闫文港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以四轮比赛总成绩4分01秒77夺得铜牌,为中国队拼得该项目历史第一枚冬奥会奖牌。而6年前,闫文港还是一名跳远运动员,2016年12年,他通过跨界跨项选拔入选钢架雪车国家集训队。从平昌冬奥会的耿文强初亮相,到北京奥运会的全项目参赛,中国“雪上F1”通过加速度发展,展现勇者风范。
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我国雪上项目开展的难题。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获得跳台滑雪混合团体标准台、北欧两项男子个人标准台+10公里以及男子个人大跳台+10公里的参赛资格。曾是田径运动员的“00后”小将彭清玥和宋祺武经跨界跨项选拔加入跳台滑雪国家集训队后开始显露天赋,并走上冬奥会赛场。北欧两项赛场,2001年出生的赵嘉文代表中国北欧两项首登冬奥舞台。赵嘉文从12岁开始接受越野滑雪训练,2017年通过跨项选拔进入北欧两项国家集训队,兼顾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两个项目。
跨界跨项选材不仅能打破冰雪项目发展的“空间障碍”,丰富冰雪“人才储备”,还能依托项目之间的优势互补,补齐各类短板,为中国冰雪的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以及“全项目参赛”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助中国冰雪驶入高速道
很多冰雪项目欧美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在我国却是“从零开始”。然而几十年的差距并不一定需要用几十年去追赶。在“北京周期”,科技团队夜以继日地研发创新,为中国冰雪健儿备战保驾护航。依靠科技力量提升训练效果、完善训练保障,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冰雪运动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之路,在学习借鉴世界冰雪强国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基础上,加快了自主创新脚步。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在科技备战方面建起“一总师+四总监”和若干数据分析师的科技工作备战组织架构,在京津冀地区建设起3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风洞。
风洞在北京冬奥会备战中的应用有力地帮助了中国冰雪运动员“用科技换时间”。跳台滑雪运动员通过在风洞中体验姿态的把控,塑造肌肉记忆,将空中飞行7秒钟的感受放大到风洞中的5分钟、10分钟,体会毫厘之间的偏差,形成肌肉群的条件反射。中国首个获得冬奥会北欧两项参赛资格的运动员赵嘉文在谈到科技对训练的帮助时表示:“如果没有像风洞这样的科技助力帮助我迅速掌握跳台滑雪的技术,我还只是一个越野滑雪运动员。”
北京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中,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的六自由度运动平台被引入冬奥备战。通过六自由度平台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体育项目的数字仿真技术,为运动员提供一个逼真的、和赛道一样的训练环境。运动员不再受季节、天气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随时可以进行模拟真实比赛场地的训练,覆盖了钢架雪车、雪车、雪橇、高山滑雪、平行回转、冬季两项等项目。
如钢架雪车训练系统建立起了1:1模拟赛道系统,运动员在模拟器上从出发到终点,以1分钟计算,一个小时可以进行30至40次训练,运动员在有限的时间里,训练次数得到几何级增加,有助于熟悉赛道,形成肌肉记忆。
钢架雪车项目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得一枚铜牌,而在7年前,它在中国还是没有运动员、没有训练场地、没有训练装备的“三无项目”,在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解决了人才问题后,队伍又先后解决了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针对中国运动员很难买到合适的装备问题,科研人员组织了“头盔攻关”等专项攻关。最终在北京冬奥会上,钢架雪车运动员从头盔到比赛服,再到手套、钉鞋,无不闪耀着“科技冬奥”的光彩。殷正的“游龙虎冠”个性十足,更是展示了中国年青一代运动员的朝气和风采。
拼字当头助冰雪健儿交上满意答卷
十年来,中国冰雪健儿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责任担当,拼字当头、奋勇争先,屡创佳绩、为国争光,生动诠释了北京冬奥精神,交出了一份精彩的奥运答卷。
2014年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3枚金牌,其中,张虹的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冠军是中国在冬奥会上的首枚速度滑冰金牌。2018年平昌冬奥会虽然只有一枚金牌入账,但是武大靖的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金牌不仅是中国男子短道速滑的冬奥会历史首金,他还两破世界纪录。截至目前,该项目的冬奥会纪录和世界纪录仍由武大靖保持。
2018年,高亭宇摘得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铜牌,这是中国在冬奥会历史上的首枚男子速度滑冰奖牌。4年前,首次参加冬奥会的高亭宇说下次要在家门口为奖牌换颜色。4年后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不仅将铜牌升级为金牌,还以破冬奥会纪录的成绩稳稳将金牌抓在手中。
2018年,首次参加冬奥会的隋文静/韩聪以微弱的劣势与最高领奖台擦肩而过,遗憾摘银。2022年,他们王者归来,与对手共同在首都体育馆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对决。这一次,隋文静/韩聪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成为站在最高领奖台的胜者。
有着“冰上尖刀”美誉的中国短道速滑队,在首个比赛日的混合团体接力比赛中就旗开得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首金。“我们就是去拼的,上场了就是去冲。”拼字当头的范可新在决赛中出任第一棒,为全队开了好头。“感谢队伍信任我,让我来担当第四棒冲刺。”出任第四棒的武大靖成功地将优势保持到最后。
除了与团队一起获得混合团体接力金牌,“冰上飞象”任子威还斩获男子1000米金牌,成为“双冠王”。在他看来,爱国不能只是嘴上的热爱,作为中国运动员,职责和使命就是穿上国家队队服,站上赛场为祖国争光。“我喜欢短道速滑,享受和队友们一起拼搏的过程,更享受在赛场上驰骋的感觉。从走下领奖台的那一刻开始,我还会保持初心,继续为了这份热爱而努力。”任子威说。
还有顽强拼搏的四朝冬奥元老徐梦桃,她成功挑战超高难度技术动作,并以108.61的最高分夺得金牌。这是中国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项目的首枚冬奥会金牌。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徐梦桃激动得喜极而泣。她说:“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激励着我不断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与徐梦桃一样,同为四朝元老的齐广璞用16年的坚守和努力换来了在家门口夺冠的喜悦,“每一届冬奥会都是宝贵的经历,正是因为有前几次的失败,才让我有机会在北京冬奥会家门口的舞台上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出来。几代空中技巧人为了这个梦想去坚守,这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大家的帮助和鼓励也没有我的坚持,我相信四届冬奥会不是我的终点。”齐广璞说。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冰雪健儿不仅在众多小项上历史性地首次亮相冬奥赛场,还在多个项目中首次参赛就创出佳绩,开创了冰雪运动新局面。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谷爱凌以1620的高难度动作上演大逆转。“在我决定使用这个动作的瞬间,想的是突破自己的极限。”谷爱凌说。随后,她又连续斩获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银牌和女子U型场地技巧金牌。
“努力永远不会欺骗你!”在获得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冠军和坡面障碍技巧亚军后,苏翊鸣如是说。他的历史性亮相不仅为中国队收获了1金1银,还在这两个项目上不止一次地成功挑战了转体1800度的高难度动作。“按理来说,我的第一次冬奥会可能会特别紧张,但是当我站到出发台上,看到现场的每一个朋友,还有祖国在背后支持着我,我瞬间觉得没有什么可紧张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我的动作,拿出最好的表现,这就是我唯一要做的。”
2018年,在跨界跨项选拔的成果下,耿文强成为中国首位出现在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赛场的运动员,并获得第13名。2022年,同样是跨界跨项选拔而来的闫文港,捅破了窗户纸,并跃上男子钢架雪车的季军领奖台。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同年钢架雪车国家集训队成立,从零起步到冬奥会摘铜,中国钢架雪车用了7年。
同样是在7年前组队成立的中国雪橇队虽然在北京冬奥会上还无法与强手抗衡,但是5年前才开始征战国际赛场的小将们拿到了所有项目的比赛资格已属突破。4名参赛队员平均年龄不到23岁,他们将以北京冬奥会为起点,向德国等雪橇强国取经,在下个冬奥周期中加速成长,并将目标瞄准2026年米兰冬奥会。
滑雪登山项目在2026年回归冬奥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中国登山协会已经着眼米兰,提前部署。中国首支滑雪登山国家队于2017年11月组建,在2020年洛桑冬青奥会上,索朗曲珍在女子个人越野和短距离两个项目上均获得第四名,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年轻滑雪登山运动员强劲的竞争力。
体育力量催人奋进,体育精神鼓舞人心。中国冰雪健儿的拼搏姿态和奋斗气质极具时代感染力。他们以坚韧不拔的努力、攻坚克难的决心,拼出竞逐奥运梦想的一幕幕精彩瞬间,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共赴奋勇向前的追梦之路。
本报记者 田洁 李晓洁
申冬奥成功助冰雪运动飞速发展
北京冬奥精神不仅体现在北京冬奥会上,也贯穿在北京冬奥会筹备和备战始终。
中国在1979年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一年后,中国冬奥代表团一行36人走出国门,第一次登上冬奥会舞台,翻开了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与腾飞的篇章。叶乔波在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第十六届冬季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获得了冬奥历史上第一枚奖牌。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中顽强拼搏,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实现了几代冰雪人的金牌梦。
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支持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重大决策。从那时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整个申办、筹办、举办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高瞻远瞩,掌舵领航。
自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中国冰雪以“全项目参赛”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为目标,全方位布局,全面发展。中国冰雪健儿及背后团队攻坚克难,爬冰卧雪,冰雪项目在中国迎来全面发展。北京获得冬奥会举办权时,中国的冰雪项目在冬奥会上所有小项中有三分之一的项目从来没有开展过。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派出82名运动员,参加了5个大项、12个分项、53个小项的比赛,参赛项目约占项目总数的一半,获得1金6银2铜。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作为东道主,实现了“全项目参赛”这一历史性突破,并提前拿下“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块“金牌”。
跨界跨项选材助全项目参赛
自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我国就提出冬奥会项目要实现“全项目参赛”的目标。在我国,竞技体育有着“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特点。为了实现“全项目参赛”,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实施《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实施纲要》,明确“2018扩面、2019固点、2020精兵、2021冲刺”的备战方略,确定“飘、升、奏”的参赛目标,大力推进跨界跨项选材工作,恶补冰雪项目人才不足的短板,实现了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全项目开展”“全项目训练”“全项目参赛”三步走目标。在跨界跨项选材工作理念基础上,“扩面、固点、精兵、冲刺”的四步走战略让薄弱项目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在筹备和备战冬奥会过程中,冰雪运动不断“南展西扩东进”,实现了冰雪项目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冰雪运动版图的大幅拓展。据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主任倪会忠介绍,参加北京冬奥会的183名运动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的运动员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而来,雪上项目更是有近一半为跨界跨项选材运动员,彻底改变了冰雪项目仅仅依靠个别省份输送运动员的局面。
今年2月11日晚,在延庆赛区“雪游龙”,闫文港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以四轮比赛总成绩4分01秒77夺得铜牌,为中国队拼得该项目历史第一枚冬奥会奖牌。而6年前,闫文港还是一名跳远运动员,2016年12年,他通过跨界跨项选拔入选钢架雪车国家集训队。从平昌冬奥会的耿文强初亮相,到北京奥运会的全项目参赛,中国“雪上F1”通过加速度发展,展现勇者风范。
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我国雪上项目开展的难题。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获得跳台滑雪混合团体标准台、北欧两项男子个人标准台+10公里以及男子个人大跳台+10公里的参赛资格。曾是田径运动员的“00后”小将彭清玥和宋祺武经跨界跨项选拔加入跳台滑雪国家集训队后开始显露天赋,并走上冬奥会赛场。北欧两项赛场,2001年出生的赵嘉文代表中国北欧两项首登冬奥舞台。赵嘉文从12岁开始接受越野滑雪训练,2017年通过跨项选拔进入北欧两项国家集训队,兼顾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两个项目。
跨界跨项选材不仅能打破冰雪项目发展的“空间障碍”,丰富冰雪“人才储备”,还能依托项目之间的优势互补,补齐各类短板,为中国冰雪的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以及“全项目参赛”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助中国冰雪驶入高速道
很多冰雪项目欧美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在我国却是“从零开始”。然而几十年的差距并不一定需要用几十年去追赶。在“北京周期”,科技团队夜以继日地研发创新,为中国冰雪健儿备战保驾护航。依靠科技力量提升训练效果、完善训练保障,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冰雪运动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之路,在学习借鉴世界冰雪强国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基础上,加快了自主创新脚步。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在科技备战方面建起“一总师+四总监”和若干数据分析师的科技工作备战组织架构,在京津冀地区建设起3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风洞。
风洞在北京冬奥会备战中的应用有力地帮助了中国冰雪运动员“用科技换时间”。跳台滑雪运动员通过在风洞中体验姿态的把控,塑造肌肉记忆,将空中飞行7秒钟的感受放大到风洞中的5分钟、10分钟,体会毫厘之间的偏差,形成肌肉群的条件反射。中国首个获得冬奥会北欧两项参赛资格的运动员赵嘉文在谈到科技对训练的帮助时表示:“如果没有像风洞这样的科技助力帮助我迅速掌握跳台滑雪的技术,我还只是一个越野滑雪运动员。”
北京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中,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的六自由度运动平台被引入冬奥备战。通过六自由度平台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体育项目的数字仿真技术,为运动员提供一个逼真的、和赛道一样的训练环境。运动员不再受季节、天气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随时可以进行模拟真实比赛场地的训练,覆盖了钢架雪车、雪车、雪橇、高山滑雪、平行回转、冬季两项等项目。
如钢架雪车训练系统建立起了1:1模拟赛道系统,运动员在模拟器上从出发到终点,以1分钟计算,一个小时可以进行30至40次训练,运动员在有限的时间里,训练次数得到几何级增加,有助于熟悉赛道,形成肌肉记忆。
钢架雪车项目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得一枚铜牌,而在7年前,它在中国还是没有运动员、没有训练场地、没有训练装备的“三无项目”,在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解决了人才问题后,队伍又先后解决了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针对中国运动员很难买到合适的装备问题,科研人员组织了“头盔攻关”等专项攻关。最终在北京冬奥会上,钢架雪车运动员从头盔到比赛服,再到手套、钉鞋,无不闪耀着“科技冬奥”的光彩。殷正的“游龙虎冠”个性十足,更是展示了中国年青一代运动员的朝气和风采。
拼字当头助冰雪健儿交上满意答卷
十年来,中国冰雪健儿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责任担当,拼字当头、奋勇争先,屡创佳绩、为国争光,生动诠释了北京冬奥精神,交出了一份精彩的奥运答卷。
2014年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3枚金牌,其中,张虹的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冠军是中国在冬奥会上的首枚速度滑冰金牌。2018年平昌冬奥会虽然只有一枚金牌入账,但是武大靖的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金牌不仅是中国男子短道速滑的冬奥会历史首金,他还两破世界纪录。截至目前,该项目的冬奥会纪录和世界纪录仍由武大靖保持。
2018年,高亭宇摘得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铜牌,这是中国在冬奥会历史上的首枚男子速度滑冰奖牌。4年前,首次参加冬奥会的高亭宇说下次要在家门口为奖牌换颜色。4年后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不仅将铜牌升级为金牌,还以破冬奥会纪录的成绩稳稳将金牌抓在手中。
2018年,首次参加冬奥会的隋文静/韩聪以微弱的劣势与最高领奖台擦肩而过,遗憾摘银。2022年,他们王者归来,与对手共同在首都体育馆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对决。这一次,隋文静/韩聪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成为站在最高领奖台的胜者。
有着“冰上尖刀”美誉的中国短道速滑队,在首个比赛日的混合团体接力比赛中就旗开得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首金。“我们就是去拼的,上场了就是去冲。”拼字当头的范可新在决赛中出任第一棒,为全队开了好头。“感谢队伍信任我,让我来担当第四棒冲刺。”出任第四棒的武大靖成功地将优势保持到最后。
除了与团队一起获得混合团体接力金牌,“冰上飞象”任子威还斩获男子1000米金牌,成为“双冠王”。在他看来,爱国不能只是嘴上的热爱,作为中国运动员,职责和使命就是穿上国家队队服,站上赛场为祖国争光。“我喜欢短道速滑,享受和队友们一起拼搏的过程,更享受在赛场上驰骋的感觉。从走下领奖台的那一刻开始,我还会保持初心,继续为了这份热爱而努力。”任子威说。
还有顽强拼搏的四朝冬奥元老徐梦桃,她成功挑战超高难度技术动作,并以108.61的最高分夺得金牌。这是中国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项目的首枚冬奥会金牌。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徐梦桃激动得喜极而泣。她说:“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激励着我不断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与徐梦桃一样,同为四朝元老的齐广璞用16年的坚守和努力换来了在家门口夺冠的喜悦,“每一届冬奥会都是宝贵的经历,正是因为有前几次的失败,才让我有机会在北京冬奥会家门口的舞台上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出来。几代空中技巧人为了这个梦想去坚守,这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大家的帮助和鼓励也没有我的坚持,我相信四届冬奥会不是我的终点。”齐广璞说。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冰雪健儿不仅在众多小项上历史性地首次亮相冬奥赛场,还在多个项目中首次参赛就创出佳绩,开创了冰雪运动新局面。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谷爱凌以1620的高难度动作上演大逆转。“在我决定使用这个动作的瞬间,想的是突破自己的极限。”谷爱凌说。随后,她又连续斩获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银牌和女子U型场地技巧金牌。
“努力永远不会欺骗你!”在获得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冠军和坡面障碍技巧亚军后,苏翊鸣如是说。他的历史性亮相不仅为中国队收获了1金1银,还在这两个项目上不止一次地成功挑战了转体1800度的高难度动作。“按理来说,我的第一次冬奥会可能会特别紧张,但是当我站到出发台上,看到现场的每一个朋友,还有祖国在背后支持着我,我瞬间觉得没有什么可紧张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我的动作,拿出最好的表现,这就是我唯一要做的。”
2018年,在跨界跨项选拔的成果下,耿文强成为中国首位出现在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赛场的运动员,并获得第13名。2022年,同样是跨界跨项选拔而来的闫文港,捅破了窗户纸,并跃上男子钢架雪车的季军领奖台。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同年钢架雪车国家集训队成立,从零起步到冬奥会摘铜,中国钢架雪车用了7年。
同样是在7年前组队成立的中国雪橇队虽然在北京冬奥会上还无法与强手抗衡,但是5年前才开始征战国际赛场的小将们拿到了所有项目的比赛资格已属突破。4名参赛队员平均年龄不到23岁,他们将以北京冬奥会为起点,向德国等雪橇强国取经,在下个冬奥周期中加速成长,并将目标瞄准2026年米兰冬奥会。
滑雪登山项目在2026年回归冬奥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中国登山协会已经着眼米兰,提前部署。中国首支滑雪登山国家队于2017年11月组建,在2020年洛桑冬青奥会上,索朗曲珍在女子个人越野和短距离两个项目上均获得第四名,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年轻滑雪登山运动员强劲的竞争力。
体育力量催人奋进,体育精神鼓舞人心。中国冰雪健儿的拼搏姿态和奋斗气质极具时代感染力。他们以坚韧不拔的努力、攻坚克难的决心,拼出竞逐奥运梦想的一幕幕精彩瞬间,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共赴奋勇向前的追梦之路。
本报记者 田洁 李晓洁